許多重要場所的紅色展廳,其設計不僅僅是一個美學和技術的結合,更是對歷史、文化和教育的深度挖掘與展現。然而,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紅色革命展廳作為傳承和弘揚紅色文化面臨著諸多難點和挑戰。只做有文化內涵的設計,我們結合多年的黨建品牌設計經驗,總結出一下幾個關鍵點,讓我們一起帶著問題去探尋答案。
一、擺脫定位迷局,明確展廳方向
當下全國各地的文旅展館如雨后春筍般快速發展,紅色文旅磅礴發展的背后也暴露著,一個地方的品牌做出效果了,其他地方相繼效仿、照搬,短期可能成效顯著,久而久之便會出現展館流于形式,并無深刻內涵,地方紅色文化也沒有一個主題鮮明,脈絡清晰的發展路徑。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設計之初就要做好三個“明確”:
1、明確“我是誰”:
是側重歷史的紅色文化展廳?是服務黨員群眾的黨群服務中心?還是展現企業/單位黨建成果的特色黨建展廳?用途是核心。
2、明確“為誰做”:
主要面向內部黨員、合作伙伴,還是社會公眾?受眾決定內容深度與表達方式。
3、明確“有何不同”:
結合地域特色、單位屬性、黨建亮點(如特色活動、創新模式),提煉獨一無二的核心特色與記憶點。定位不清,特色難顯!
做好著三個明確,還有堅持“實事求是,尊重歷史”的態度,紅色展廳的靈魂貴在真實,歷史容不得半點虛構。例如在主題展廳籌備時,如果出現歷史史料的真實性疑慮,我們一定要要查閱了大量史料,找到確切記載,才能將其納入展陳,用 “頑固”、“較真” 的態度對待歷史,才能讓每一個細節都經得起后人推敲。
二、突破主題亂流,打造“獨樹一幟”
主題是展廳的靈魂指引,若主題渙散,展廳就像零散拼圖。曾有企業黨建展廳,想體現黨建引領企業發展,卻一會兒展示黨史大事件,一會兒羅列企業日常活動,展區設計元素也雜亂,紅、藍、金等顏色隨意搭配,觀眾很難感受到企業黨建的核心價值與傳承創新。
企業作為科技型單位,在黨建中融入科技元素,主題精準概括黨建引領企業以科技報國的核心價值,體現從黨的科技思想傳承,到現代企業以科技助力黨建工作創新。
展區內容上,從黨的科技政策沿革展示歷史傳承,到企業黨員參與科技攻關、用科技手段開展黨建活動(如線上黨史知識競賽系統、VR 黨建學習場景 )等現代創新內容,都圍繞主題。設計元素統一用科技感與紅色融合的風格,如紅色線條勾勒科技感的幾何造型,搭配電子屏動態展示,形成統一、連貫的視覺沖擊,觀眾參觀時能清晰感受到企業黨建 “傳承紅色,以科技為翼助力發展” 的脈絡,產生情感共鳴,深刻理解企業黨建特色。
三、突破形式桎梏,智慧展廳沉浸敘事
讓展廳成為“敘事者”,讓“老物件”活起來,當我們走進每一個主題展廳,看到的不僅僅是一面面展墻,更是一段歷史歲月的史詩;觸摸的不僅是一件件文物,更是一段段滾燙的記憶。如何讓這些紅色歷史不再停留在教科書里,而是成為能與參觀者一秒入戲,可以對話的 “活教材”?這就要在空間設計和故事呈現上下功夫。
1、要善于用空間講述故事:入口處設計成狹窄通道,營造攀山登峰,突破封鎖線 的壓迫感;
走到 “遵義會議” 展區,空間豁然開朗,象征歷史轉折的曙光;
2、要善于用科技烘氛圍:雪山展區降低溫度,依托虛擬現實技術,搭配風雪特效,觀眾戴上 VR 設備,能 “置身” 某次重要戰役,感受槍林彈雨、戰友并肩作戰的場景,沉浸式體會革命艱辛
3、要善于用裝飾引回憶:多用老木頭、夯土、石材做裝飾,擺放日常使用、帶著 “時光痕跡” 的老物件
4、要善于用光影講故事:艱苦歲月用暖調暗光,勝利時刻用明亮光線
以上圖所展示的渡江戰役”場景為例,謳歌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以木帆船為主要航渡工具,一舉突破國民黨軍的長江防線,并以運動戰和城市攻堅戰相結合,合圍并殲滅其重兵集團。場景的展品內容非常豐富,其中包含一級標題版、圖文展板、人物雕塑、浮雕造型墻、金屬立體字、展柜、燈箱、多媒體等重要文物展品,光影的過渡變化也很自然,既有突出翻越大雪山時艱苦環境的冷色調,也有勝利跨江會師后讓人喜悅的暖色調。
同樣的也可以設置互動觸摸屏,開展黨史知識問答、模擬線上黨課,答對問題有紅色勛章獎勵,答錯可查看詳細講解深化理解;互動沙盤,演示革命根據地發展歷程,通過觸摸操作,直觀看到區域拓展、政策推行等變化,感受黨建引領發展的磅礴力量。從傳統宣傳墻的的 “被動看” 變為 “主動玩、主動學”,學員們真正能參與進來,才能讓黨建展廳真正 “活” 起來、“潮” 起來,成為紅色教育的熱門打卡地。
LaNUBE{IA} 是一個位于瓦倫西亞 CaixaForum 的高度參與性的體驗式展覽,旨在讓人們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以及這項技術如何被應用于各種教育項目。它不僅是一個展示空間,更是一個促進討論和辯論的平臺。
5月中旬,深圳自然博物館展陳工程項目完成招標定標工作,四個標段分別由中建八局二公司、金大陸展覽、復旦上科多媒體、絲路中標,項目正式進入展陳施工實施階段。
陽城煤電思政教育展廳,既是傳承行業精神的 “精神堡壘”,也是傳播紅色文化的 “紅色陣地”。其設計巧妙融合煤電行業的鮮明特質與思政教育的深刻內涵,通過沉浸式體驗場景的營造與創新展示手法的運用,讓每一位參觀者在回溯煤電產業從起步到騰飛的發展歷程中,于光影流轉間觸摸行業脈搏,于互動體驗中感悟初心使命,在潛移默化中領會思政教育的時代價值與深遠意義。
在中國甘肅省的蒼茫大地上,馬家塬如同一顆璀璨的明珠,靜靜地訴說著先秦時期西戎與秦文化交融的輝煌歷史。馬家塬戰國墓,作為21世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不僅以其豐富的文物遺存震撼了學術界,更以其獨特的車輿文化,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窺探古代貴族生活與禮儀的窗口。馬家塬車輿博物館,便是這扇窗口的守護者,它以生動、詳實的方式,展現了那段遙遠而輝煌的歷史。
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猶如一盞明燈,照亮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肩負起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重任。無數的革命先烈前赴后繼,為了理想信念英勇奮斗。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平原縣黨史館!
青少年法制教育館抓住了“法”的核心,即是成長必須課;提煉出“法”的受眾,即是青少年的成長之路。
重慶寸灘國際新城展示中心,它不僅僅代表著寸灘最新規劃的展示窗口,而是凝聚兩江新區寸灘精神、代表重慶在新一輪發展中城市態度的前瞻性地標。
原建筑序廳空間為6900mm寬、10000mm進深, 擁有良好的縱深感,為此,我們設計孫中山鄧世昌、張弼士以圓雕的形象迎面走來,背后跟隨諸位膠東革命志士、政軍人物、文藝名人、實業楷模奮勇向前,追求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觀眾可穿行其中,感受與這些名人同行的信念,兩側藝術肌理墻以開放的形態寓意開拓、拼搏精神的延續與傳播。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璀璨文明的專題遺址博物館,靜靜地坐落于鄭州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它不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引領著我們穿越時空,探尋早商文化的奧秘。博物院的整體建筑充滿了創意與深意。建筑外觀以抽象的幾何造型呈現,仿佛是古文明的天然屬性與現代設計的完美融合。那斜面、斜線元素的運用,如同破土而出的文物,散發著磅礴的氣勢,讓人一眼便能感受到商代文明的深厚底蘊。而整體建筑與城垣的緊密結合,更是將博物院巧妙地融入了商城遺址公園之中,使得歷史與自然、人文與景觀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