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中旬,深圳自然博物館展陳工程項目完成招標定標工作,四個標段分別由中建八局二公司、金大陸展覽、復旦上科多媒體、絲路中標,項目正式進入展陳施工實施階段。
作為深圳“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中的重點項目,自然博物館自立項以來便受到行業廣泛關注,而本輪展陳工程的中標結果,更是讓這場長達兩年多的“博物館大戰”暫時落幕。在四個標段中,平均每個標段有超過50家單位參與資格預審,約20余家進入正式評審,最終僅有4家中標,中標率不足5%,競爭之激烈,已屬近年來少見。
新文化平臺經濟研究社&展示云作為展陳行業的市場研究機構,持續跟蹤該項目招標全過程。在中標結果公布之際,我們認為有必要通過這次具有標志意義的項目,觀察當前展陳市場的幾大趨勢變化,也為今后的業主單位與投標企業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經驗。
頭部企業的“中標焦慮”:光環不再是護身符
與以往大項目不同,本次中標名單中,既沒有出現“通吃”的綜合型頭部企業,也沒有出現“高舉高打”的央企獨攬局面。最終四個中標單位代表了央企執行力(中建八局)、傳統老牌(金大陸)、多媒體整合(復旦上科)、創意設計(絲路藍)的四種不同能力路徑,體現出甲方在選擇上的平衡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包括風語筑、天圖、藝博堂等曾參與前期設計或具備頭部影響力的企業,在此次招標中因利害沖突或保證金問題被廢標,說明頭部企業也正在遭遇一種新的“中標焦慮”:
在大型項目中,品牌價值固然重要,但程序正義與風險規避成為甲方考量的第一要素;
“先設計、后投標”的模式在當前評審制度下或存在利害矛盾,需企業提早規劃角色路徑;
保證金、聯合體分工、材料合規等“非技術性”要素正在成為影響評標結果的重要變量。
結構性問題凸顯:掛靠者多,匹配者少
根據我們對資審清單的統計,四個標段總計資審通過單位超過180家次,但其中真正具備自然博物館類展陳經驗的企業不足20家。大量公司雖然具備展陳資質或曾參與文博項目,但與“自然類專業內容+數字多媒體深度集成”的能力要求仍有明顯差距。
這暴露出一個老問題:行業掛靠與陪標現象依舊嚴重,同時也提醒甲方單位,在未來招標中更需在資格審查階段強化“能力匹配度”的評估維度,而非僅依賴資質與業績數值判斷。
深圳自然博物館項目再次驗證了一個趨勢:大項目不再是“大者恒大”的戰場,當前大項目招標越來越不等于“誰大誰拿”,而是對團隊結構、能力標簽、交付路徑的一次綜合評估。
新常態下的建議與反思
對企業而言:
“聯合體+能力互補”將成為主流策略,企業需明確自身核心優勢,選擇合適搭檔,避免聯合失配;
不再盲目報名所有標段或所有項目,而應根據項目類型評估匹配度,提高命中率;
重視非技術性要素的合規與管理,如保證金、資審材料、利害關系等,成為“進門”的第一道門檻。
對業主單位而言:
如何提高評審效率與專業評估能力,在高參與量情況下仍能精準識別真正適配者;
是否可以設置更具導向性的門檻機制,減少資源浪費;
加強事后評估機制,對中標單位的實際交付效果形成反饋閉環,為行業樹立正向激勵。
自然博物館作為深圳文化地標的重要一環,其展陳工程的招標過程,是整個展陳市場的一個縮影。它揭示了市場競爭的加劇、甲方邏輯的變化、專業與非專業力量的交鋒,更提示我們,行業正在進入一個從“資源驅動”轉向“能力驅動”的關鍵過渡期。
作為行業觀察者,新文化平臺經濟研究社&展示云將繼續跟蹤項目實施進度,并就其設計邏輯、技術實現、內容表達與社會傳播價值,做出進一步的分析與研究。
能源幾乎是地球上所有事件背后的驅動力人們越來越迫切的需要尋找到可行的替代能源。探訪那個處在開發未來能源風口浪尖上的風云企業——蒙泰。
臺江的上杭路和下杭路及其附近街區,俗稱“雙杭”。指的是從小橋頭到大廟路之間的兩條平行的橫街,這里早年是福州的商業中心和航運碼頭。“杭”其實是從“航”音衍化的,這里有一個地理變遷的歷史過程。古時閩江水繞過大廟山,上下杭便是上下航的津口埠頭。這片曾經以商業的繁華而聞名的古老街區,一直以來是民俗、史學專家們研究福州商業發展歷程的重要地方。
在福建博物院的廣闊展廳內,一場穿越時空的壯麗史詩正悄然上演,它引領著每一位踏入這片神圣領域的訪客,深入探索福建古代文明的璀璨與輝煌。這便是“福建古代文明之光——福建博物院基本陳列”,一個匯聚了數十萬年歷史精華,以文物為筆,以時間為軸,精心勾勒出的福建古代文明長卷。
邢臺,這座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古城,在新時代的浪潮中,以其獨特的魅力綻放著新的光彩。其中,邢臺博物館便是這座城市的瑰寶,以其唐風元韻的建筑風格和豐富的文物藏品,引領著每一位到訪者踏上一段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邢臺博物館的整體建筑風格巧妙地融合了唐代的大氣磅礴與元代的精致典雅,構成了一幅令人贊嘆的歷史畫卷。主館巍峨聳立,與四個輔館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文博群落。這里是河北省地級市中展陳面積最大的文博場所,7個常設展陳猶如一座座時光隧道,將參觀者的思緒引向遙遠的過去。
設計方案以《復興之路》基本陳列方案設計結合陳列大綱內容,運用多種陳展手段,充分展示大量的館藏珍貴文物和圖片資料,避免圖板加展品的單一陳展形式。
中鐵十二局集團有限公司前身為鐵道兵第二師,最早歷史可以追溯到組建于1940年的冀魯邊區回民大隊,部隊時期先后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援越抗美、對越自衛還擊作戰,3次出國作戰的“光輝履歷”不僅在國內同級單位屈指可數,更成為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開路先鋒精神的集中體現。
拉普電纜(Lapp Kabel)作為電纜和連接技術領域的創新領導者,在其歐洲總部打造了一座融合企業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全新展覽空間。
“世界航海五百年:15-19世紀航海文物特展”以中國收藏文物展示世界航海進程,以中國視角解讀世界航海故事。 展覽用涉及五大洲二十余國的300 余件/套館藏世界航海文物,從科技、歷史、戰爭、貿易和藝術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示通過航海所連接的世界,講述航海、貿易和戰爭相互交織的五百年航海歷史。
壽文化,這一蘊含深厚歷史底蘊與人文情懷的文化現象,自其誕生之日起,便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土壤之中。它體現了人們對長壽的向往與追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壽縣,這座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壽文化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與傳承,成為壽縣歷史文化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