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家以國歌為主題的展示館
全面展示了《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傳播、立法及其深遠影響,通過實物陳列、場景再現、多媒體互動,生動演繹了《義勇軍進行曲》從電影《風云兒女》的主題曲到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歷程。館內珍藏首版《義勇軍進行曲》黑膠唱片,是國歌展示館的“鎮館之寶”,首版唱片當年發行量極少,館內現存的這張首版唱片,保存完好,放到唱機上仍能正常播放,激昂的旋律跨越時空,催人奮進,歷久彌新。國歌紀念廣場占地2.7萬平方米,以唱片的造型設計成大型的開放式圓形廣場,寓意著《義勇軍進行曲》從上海唱響全中國。廣場中還設置了一座主題雕塑:一面經過戰爭和歷史洗禮的五星紅旗及一把軍號。在這里,一部電影、一首歌曲、一座雕塑,都能還原歲月的底片,喚起一段紅色記憶,在人們的情感與國歌有關的故事之間搭起一座橋梁。
主題陳列
主題陳列展分為六大樂章 展館“國歌從這里唱響”主題陳列展從《義勇軍進行曲》基本內涵出發,以“起來、萬眾一心、前進”為主線,通過五大樂章精品陳列、410件珍貴藏品、4處儀式教育場所、18處多媒體互動場景,全面提升沉浸式參觀學習體驗。展覽從《義勇軍進行曲》基本內涵出發,
序廳凸顯“起來”“血肉長城”“萬眾一心”“前進”的主線;
第一樂章“民族危亡的怒吼聲”
表現民族危亡關頭義勇軍奮起反抗,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抗日救亡運動的浪潮;
第二樂章“時代呼喚的最強音”
表現《義勇軍進行曲》創作過程,講述國歌的詞作者田漢與曲作者聶耳的故事。這里再現了在《風云兒女》拍攝場景,五位主演以1比1仿真硅膠人形式真實還原;
第三樂章“民族解放的沖鋒號”
表現《義勇軍進行曲》傳播過程。鎮館之寶即首版《義勇軍進行曲》黑膠唱片也在此展示。現場還模擬了影片《風云兒女》首映售票口及排隊場景;
第四樂章“強我中華的進行曲”表現國歌選定和立法歷程;
第五樂章“偉大復興的主旋律”講述國歌引領中華強國夢;
尾廳表現“前進”主題,寓意中華民族在新時代征程中高唱國歌奮勇前進。
國歌的時代價值
從歷史回響到當代傳承——以國歌展示館為實證
將《義勇軍進行曲》從1935年誕生到當下數字化傳承的歷程,轉化為可觸摸、可參與、可研究的立體精神圖譜,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的精神橋梁。
一、歷史細節的微觀見證:
從手稿墨跡到數字重生
鎮館之寶首版《義勇軍進行曲》黑膠唱片(編號34848b)保存完好,1935年由蘇聯指揮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配器,經數字化修復后仍可播放開國大典原聲片段。聶耳1935年在虹口公寓修改的手稿原件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危”字經三次涂改,最終定格為凌厲豎筆,這一微觀創作痕跡被轉化為數字水墨動畫,與田漢在獄中竹片刻寫歌詞的場景形成時空對話。館內展陳的1935年《電通》畫報創刊號、1949年開國大典錄音原始母帶等珍稀文獻,共同構成國歌誕生的“分子級”歷史證據鏈。
二、科技賦能的沉浸革命:
從單向觀看到五感共鳴
全息投影技術復原1935年上海街景,觀眾可觸摸虛擬報童遞來的《電通》畫報;AR眼鏡讓觀眾“穿越”至1949年天安門城樓,通過觸覺反饋裝置感受30萬群眾合唱時的地面震動。“聲紋實驗室2.0”引入AI情感分析,實時解析演唱者的情感強度,生成包含“危機意識”“團結精神”“奮斗品格”三要素的國歌演唱指數。2025年上線的數字臨展廳支持5G+VR“云觀展”,打破時空限制,讓文物“活”起來。
三、教育實踐的鮮活載體:
從場館到流動課堂
“國歌故事進課堂”項目開展10余年,宣講逾千場,受益觀眾超30萬人次,結合憲法日、聶耳誕辰等紀念日更新內容,將紅色網課推送至全國中小學。與達達集團聯合開展的“紅色研學”項目獲評全國優秀黨建案例,志愿服務基地獲市精神文明辦表彰。“國歌之星”青年團隊開發的“國歌手勢舞”在短視頻平臺播放量破億,實現精神傳承的數字化破圈。
四、國際傳播的橋梁紐帶:
從本土符號到世界語言
展示館建筑外立面折線造型隱喻“長城”,玻璃幕墻象征“開放包容”。數字沙盤動態呈現國歌傳播路徑:從1949年聯合國大會奏響,到越南版《進軍歌》保留原曲旋律改填“團結起來為獨立”歌詞,再到2015年紐約時代廣場萬人合唱的聲波地圖。2025年新設的“國際傳唱譜系”墻采用磁性拼貼技術,觀眾可親手組合不同國家的國歌改編版本,讓“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實踐。
五、學術研究的深度耕耘:
從展品到理論構建
“國歌研究院”提出的“國歌精神三要素:危機意識、團結精神、奮斗品格”理論已納入中小學教材。通過聲紋比對技術,發現1949年開國大典錄音與1935年首版唱片存在三處和聲差異,修正了學界長期以來的版本認知。每月舉辦的“國歌精神大講堂”邀請抗美援朝老兵、航天工程師等不同領域的踐行者,形成“從歷史到現實”的完整敘事鏈。
從1935年虹口公寓的修改手稿到數字臨展廳的線上試運行,從田漢竹片刻寫的歌詞到紐約時代廣場的快閃合唱,國歌展示館通過細節的極致挖掘、科技的創新應用、教育的實踐創新、學術的深度耕耘,構建起連接過去與未來的精神橋梁。在這里,歷史不是塵封的標本,而是流動的、呼吸的、不斷生長的精神長河。當《義勇軍進行曲》的旋律再次響起,我們聽到的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是時代的召喚——這,正是國歌最深刻的時代價值。
當敦煌莫高窟的壁畫通過 AI 修復技術重現色彩,當三星堆的青銅神樹借助 3D 打印技術實現 “數字復現”,當觀眾戴上 VR 眼鏡 “走進” 虛擬的元上都遺址 —— 智慧博物館正以科技為筆,重新書寫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敘事方式。科技不僅為文物筑起更堅固的 “防護盾”,更打破時空界限,讓千年文明在數字時代煥發新生。
杜拉維特(Duravit)是一家位于德國的衛浴設備制造公司,以其高品質的衛浴產品和創新的設計而享有盛譽。該公司的產品范圍涵蓋馬桶、洗手盆、浴缸、淋浴設備和衛浴家具等。杜拉維特與多位知名設計師合作,以確保其產品在外觀和性能上達到高水平的設計標準。他們的衛浴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備受歡迎,并經常在衛浴行業的領先展會上展示。
蘇杭具有中國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很多美好的浪漫的愛情故事也都發生在這。如果說把北方歷史及江南歷史做一個比較的話,那北方的歷史像是連綿不絕的山峰高大而深厚,江南的歷史像是潺潺的溪水恬靜一般的流淌,讓人覺得那么的心曠神怡。
在2024年11月6日這個金秋送爽的日子里,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再次迎來了全球矚目的盛事——第七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以下簡稱“進博會”)。作為世界上首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國家級展會,進博會不僅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更是全球企業展示創新成果、拓展國際市場的絕佳平臺。在本屆進博會上,資生堂,這一享譽全球的美妝巨頭,連續第六年參展,并以一個全新的面貌——“資創園”,驚艷亮相6.1號消費品館,為全球觀眾帶來了一場關于美的盛宴。
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作為粵港澳大灣區“黃金內灣”的戰略支點,依托國家級經開區、僑夢苑創新基地、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等多重政策疊加優勢,已構建起“戰略樞紐+產業引擎+創新高地”三位一體的發展格局?。自1988年成立以來,開發區從昔日的城郊荒地蛻變為廣州東部樞紐核心區,形成以永寧大道為軸心的泛半導體、新能源汽車、生命健康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2024年工業總產值突破3200億元,占廣州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比重達18.7%?。 通過《廣州市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法治化賦能,開發區獲得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下放、聯席會議制度支持、23條政務服務綠色通道等政策紅利?,實現“規劃審批—土地供應—產業扶持”全流程自主決策。當前正以廣州東部公鐵聯運樞紐為引擎,聯動新白廣城際、廣汕高鐵等軌道交通網絡,打造“1小時灣區經濟圈”和“海陸空鐵”多式聯運體系,2024年國際班列開行量占全省42%?。在產業生態構建上,形成“雙核驅動+多元協同”模式:以廣汽本田、北汽新能源為核心的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鏈集聚企業超200家,本土配套率達75%;以增芯項目為引領的集成電路產業,帶動越海集成、國顯科技等40余家上下游企業形成“設計—制造—封裝”完整鏈條?。 科技創新方面,開發區通過國家級僑夢苑引進123個華僑華人項目,建成12個“眾創空間—加速器—產業園”孵化載體,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達4.2%,高于全市均值1.5個百分點?56。未來將重點拓展20個新興產業賽道,包括低空經濟、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等,通過TOD綜合開發片區和零碳示范園區建設,塑造“生產、生活、生態”深度融合的國際化現代產業新城?
工業旅游的興起,正是這一轉型趨勢的生動體現。它不僅代表著旅游業態的創新,更體現了傳統企業在現代產業體系中對自身價值的重新發現與塑造。“工業+旅游”的模式,已然成為連接歷史與未來、工業與文化、生產與消費的重要紐帶。
在外立面改造中,我們增加了立體標識,和平面彩色標識,識別度高又不會太突兀。在成為黨建中心對外窗口的同時,又與整 個街道融為一體。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前沿科技如同破曉的曙光,照亮了人類前行的道路。人工智能(AI),這一昔日科幻小說中的概念,如今已悄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以其深厚的科技底蘊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成為了中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前沿陣地。上海·人工智能展廳,正是這一時代浪潮中的璀璨明珠,它不僅記錄了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更展望了未來的無限可能。
在荷蘭素有“奶酪之都”美譽的豪達市中心,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百年建筑被賦予了全新的生命——豪達奶酪體驗中心。這并非一座傳統意義上的博物館,而是一個集教育性、娛樂性和互動性于一體的品牌文化體驗空間,旨在通過一場全感官的“探秘黃金風味”互動之旅,引領游客深入探索享譽全球的豪達奶酪的“前世今生”。